您當前的位置:主頁 > 專題 > 紀念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活動展
2016年07月08日15:53 來源:上海作家網(wǎng) 作者:三盅/(榮進) 點擊: 次
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,有幸參加這次上海作協(xié)組辦的“重走長征路”主題活動,我感到很光榮。這不僅是為了緬懷英烈,重溫他們當年的革命壯舉,接受愛國主義再教育,同時也是作家回顧歷史、深入生活、走訪采風、積累素材的一次難能可貴的機會。
此次活動首先為我打開了那扇塵封已久的歷史的大門。大革命失敗以后,以王明為首的左傾冒險主義又帶來了中央蘇區(qū)第五次反圍剿的沉痛失敗。危難之際,中共被迫將紅一方面軍、紅二方面軍、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方面軍從中央蘇區(qū)撤離,向陜甘蘇區(qū)轉(zhuǎn)移。1934年10月,紅軍從瑞金出發(fā),挺進湘西,沖破四道封鎖線,轉(zhuǎn)道貴州,渡烏江,奪遵義,四渡赤水,巧渡金沙江,強渡大渡河,飛奪瀘定橋,翻雪山,過草地,抵達陜北吳起鎮(zhèn),最后在甘肅會寧完成了紅一、二、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的會師。
我們第二支隊的“長征路”正是深入到最為曲折、艱苦、兇險的川貴高原與甘南州一帶。
6月3日,我們抵達遵義。
6月4日,我們頂著黔北地區(qū)35°的酷暑,參觀了遵義會議會址。然后驅(qū)車三個多小時來到土城,沿著紅軍的足記,過鐵索橋,渡赤水,參觀了紅軍當年活動與駐扎過的丙安古鎮(zhèn)。第一天的走訪行程,便讓我有了這樣的感慨:一樣是人生,現(xiàn)在的人為了事業(yè)和夢想可以犧牲業(yè)余生活,而當年紅軍為了事業(yè)與理想?yún)s選擇了犧牲生命。
6月5日,我們從赤水出發(fā),在重慶北中轉(zhuǎn),去往成都,一整天都在路途中。到了成都,氣溫升至37°。
6月6日清早,我們驅(qū)車進入阿壩州,途徑汶川和茂縣。我們的車在高低起伏的盤山公路上顛簸,在峭壁上蜿蜒前行,每千米行軍路,海拔就會被抬高四米。遠望群山,峰與峰交錯,層巒疊嶂,無邊無際。聯(lián)想當年紅軍長征,就連這樣的公路也是沒有的,他們要憑借怎樣信念與毅力才能一步一步走過去?
從夏天走到冬天,我們花了一整天時間。當我們來到鐮刀壩草原時,海拔已抬升至四千米,天下起了雨,氣溫驟降至6°。已是六月天,此地前幾天卻剛剛下過雪。腳下是泥濘沼澤,遠處是白皚皚的山頂,這里便是紅軍當年翻雪山過草地最艱難的一段。
車行500公里,傍晚時分,我們抵達若爾蓋。近四千米的海拔,使我們第二支隊所有戰(zhàn)友都出現(xiàn)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。想當年紅軍都是從低海拔地區(qū)上來的,高原反應也是在所難免,而且他們一路上全憑腳力,風餐露宿,遠不如我們還有溫暖的酒店可以落腳。想到這里,我唏噓不已。
6月7日,我們一天都在行軍路上,徒步量數(shù)倍于昨日。我們一大早先去了花湖,當年紅軍走得最辛苦的莫過于那一望無垠的沼澤地。支隊戰(zhàn)友李曉民老師告訴我,當年周恩來同志就是在這里染上了風寒,連日高燒不退,無法逾越這片沼澤地。后來是由兩名戰(zhàn)士用一塊門板架起他,肩扛手抬把他運過去的。
告別花湖,我們離開阿壩進入甘肅,向北端的甘南州迭部地區(qū)挺進。久居上海,習慣了上海交通臺的路況播報,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莫過于擁堵、事故,而在阿壩,電臺最家常便飯的播報是山體滑坡、泥石流、塌方、掩埋、道路中斷、搶修……
當我們終于來到了叢山峻林之間的臘子口,這里的地勢令我們驚嘆不已,這是個易守難攻的險要隘口,當年紅軍在此一戰(zhàn)中死傷無數(shù)。聽著講解,我的思緒回到了當年的戰(zhàn)場,槍林彈雨在我身邊呼嘯穿梭,我仿佛聽見了沖鋒的號角,看見了紅軍戰(zhàn)士奮勇殺敵的英姿,他們前仆后繼,血染臘子口。
當晚,我們第二支隊直至晚上九點多才回到若爾蓋,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。
6月8日,我們第二支隊五點鐘起床,驅(qū)車趕往紅原,從紅原機場飛回成都。基于效率優(yōu)先原則,我們的長征采用了“倒敘”的手法,先走了北端的臘子口,回頭再走大渡河與瀘定橋。
6月9日,我們從成都出發(fā),前往石棉、海螺溝,甘孜藏族自治州。大概是因為已經(jīng)上過阿壩高原,剛從天邊的若爾蓋下來的緣故,所以此番二度進山,如履平原,異常輕松。大巴在成雅高速上冒雨挺進。貢嘎,貢嘎,這分明是心跳的聲音,更像是紅軍的戰(zhàn)鼓。
中午,我們在雅安當?shù)仄穱L了紅軍當年吃過的“九大碗”,然后來到了大渡河渡口參觀。這里的河水遠不如當年那樣湍急,可即便如此,再好的水性也難以游泳渡河。撫今追昔,我沉浸在一條渡河小船和十七勇士的故事當中久久不能自拔。
離開大渡河渡口,車子開過群山霧海,跨過186米世界最高橋墩,穿越10公里世界最長隧道,我們進入甘孜州,來到了貢嘎山腳下的磨西古鎮(zhèn)。這里生活著藏族和彝族同胞,這里也曾是毛主席曾經(jīng)生活和戰(zhàn)斗過的地方。
6月10日,大霧,我們登上了貢嘎山側(cè)面的神鷹峰,最高到達了4300米的“登山英雄紀念碑”,在紅石灘我親手碼了瑪尼堆,一來是對貢嘎神山以及當?shù)刈诮绦叛霰磉_敬意,二來緬懷紅軍長征隊伍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英雄。
晚上,我們憶苦思甜,品嘗了紅軍吃過的野菜和青稞面糊糊,即使如此,都比當年紅軍的伙食好很多。吃著吃著,一桌人都留下了眼淚。很受教育。
6月11日,是我們“重走長征路”第二支隊的最后一站:瀘定橋。金沙水拍云崖暖, 大渡橋橫鐵索寒。站在這寒意逼人的鐵索橋上,我仿佛看見了22勇士冒著對岸敵人凌厲的槍彈,盤索爬行,步步為營,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壯景象。正是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,奠定了長征勝利的基石。
是的,當年紅軍為了事業(yè)與理想毅然決然選擇了拋頭顱灑熱血,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。他們的事業(yè)是偉大的革命事業(yè),他們的理想是共產(chǎn)主義理想,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,而歸根結(jié)底,是為了讓我們子孫后代不再流離失所,不再飽受戰(zhàn)爭之苦。我深深地感到,我們?nèi)缃裥腋O楹偷纳顏碇灰?,必須加倍珍惜。同時我意識到,我們肩負時代賦予的使命,讓我們接過紅軍的旗幟,繼往開來,大步向前,披荊斬棘,開啟社會主義的新長征。
西風烈,長空雁叫霜晨月。霜晨月,馬蹄聲碎,喇叭聲咽;雄關(guān)漫道真如鐵,而今邁步從頭越。從頭越,蒼山如海,殘陽如血。